重修觀山嶺路橋碑
作者:吳智慶
早期先民來到六張犂,挑重物入拳山,或遷移或販售,皆需成群結隊或雇武裝保鏢同行,經店仔街舖六張犂福德宮(現崇德街),沿六張犂坑溪岸上行,經陳自新秀才厝銃櫃、山邊階仔厝(現和平東路3段北面山腳),來到頂坑左行,隊群為了減輕負担均少有帶水,口渴則下坑溪飲用生水。山谷中頂坑上行來到六張犂坑溪水源頭,此地坑溝水量欠缺,走累的旅人行至此山崖石壁,上登嶺頭前會在此歇腳、飲用人形砂岩後面石壁冒出的清凉甘甜的泉水,也因而名之「石泉巖」。
登觀山嶺路古道,一路行來,由石泉巖廟右邊順著六張犁坑拾階登上,約一百公尺(三百階)可抵越嶺頂口嶺頭。回望可俯觀全臺北城,遠眺七星山、大屯山、觀音山、桃園龜山一帶(越嶺口右支徑為土地公嶺古道,走稜線經老榕樹可抵達安祿宮:此宮係清嘉慶24年建的小土地公廟,再經石軍巖老廟可下莊敬隧道口、木柵軍功路的名門社區,或右行下大安區臥龍街口)。
位於六張犁坑深處土地公嶺下,現臥龍街431巷50號的石泉巖廟,主祀清水祖師,為本地及拳山的安溪人原鄉守護神。早期安溪人兩地往返,因感祖師供飲水之恩。道光24年(1844)地方人士集資建廟,並將人形砂岩石雕成清水祖師,供路客膜拜祈求平安,屬中型傳統建築廟宇,採管理人制,歷史久遠,現今主廟殿上還可看到清光緒2年(1876)陳樹藍舉人匾。每年農曆正月初六(清水祖師聖誕)、七月初九(中元節)、九月十八(顯應祖師聖誕)為清水祖師廟之重要祭典日期。
臺北東區山丘及拳山堡地,多陽光雨霧適種茶,可惜這些原鄉種茶的安溪人,移民來臺灣入山拓墾後,因產銷市場有限,只有幾户在基隆河上游種茶為業,大部份都以伐樟焗腦、種稻田果樹、種大菁染料。然居家前都會種一株茶樹,當精神差不開胃,就摘幾片茶葉炒來當醫吃。
清咸豐10年(1860)因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戰敗後,簽訂北京條約,臺灣開放雞籠(基隆)、淡水、安平、打狗(高雄)四口通商。同治初年,英商引進烏龍茶,臺北淡水河岸的大稻埕府聚庒,成為洋商六館精製茶大本營,鼓勵山區農民種茶以收購茶青。臺北東區及拳山地帶,產業經濟活絡,考量人力運輸的交通,於是重修從石泉巖至觀山嶺段的茶路古道,並留下捐銀石碑。
「茶路古道重修觀山嶺路橋碑」,位設石泉巖清水祖師廟前、茶路古道口。清同治9年(1870)用砂岩山鑿立,記載著當年艋舺商街及大稻埕府聚商街及臺北東區及拳山堡、深坑、石碇等地方仕紳及商家行號合力捐錢,整修路階並造橋,供當時行商茶販便於行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