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六張犁歷史碑文

六張犁移墾源起

作者:吳智慶

臺北盆地東區,自數千年前的內海至四百年前的沼澤荒埔,直至清康熙23年1684),開啟了漢人移民潮,乘船渡海進入淡水河臺北盆地,到清康熙48年1709)陳賴章墾單的批准,湧入了更多來自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的移民加入開墾。

從淡水河面上看到臺北東區雪山北支山稜,由北南港山至南蟾蜍山呈半圓灣包,在雍正元1723)設置淡水廳,臺北地區設大加蚋堡,臺北東區建大灣庄。而東區山稜連峰上有一岩峰現名拇指山形似頭反握,因之以稜為界,後方深坑、木柵、景美,新店、石碇、坪林地區設拳山堡。

北東區大灣庄,其範圍為現今大安區及信義區面三張犁及六張犁。廣大新開發土地位東坑山邊,因有埤塘供灌概開墾出六張犁農田(一犁為五甲地,共報三十甲墾田)。六張犁坑也是安溪人拓墾進入拳山深處之山林起點,從石泉巖上登越觀山嶺下木柵,或山腰路東行至萬順寮隘深坑,順景美溪上行至石碇,走崩山溪過崙至北勢溪坪林。這路徑到乾隆34年(1769),己打通至宜蘭噶瑪蘭地區,成為能由艋舺武營軍,趕赴宜蘭蘇澳平定蔡牽海盜的淡蘭拳山間之通道。

全網站搜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