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2.四四兵工廠

作者:羅琪承

 

信義區軍事設施四四兵工廠基本資料

設施名稱

四四兵工廠

建物類型

兵工廠

設施所屬

國防部聯勤總部

建立時間

1948年(民國37年),此地首任廠長為趙學顏將軍

位置範圍

原陸軍倉庫範圍,即今信義路、忠孝東路、基隆路、松仁路圍起的區塊中,以鐵路(下圖紅線)為界,鐵路下方為四四兵工廠廠區,鐵路上方屬陸軍車輛保修處。

地圖

設施現況

已拆除不存

搬遷或

改建時間

1978年(民國67年)開始搬遷工作,1980年(民國69年)全廠搬遷到三峽

現今影像

設施用途

火砲、引信、火藥、迫擊砲等軍械武器製作

四四兵工廠是信義區代表性的軍事設施之一,帶來了人口移入、道路開闢,讓信義區逐漸發展起來,也因為四四兵工廠的遷離,讓信義計劃區鼎盛的百貨商業大樓有土地空間發展,進而成為臺北市最精華的中心地段。在來到這塊土地前,四四兵工廠的前身如下:

1.民國25年(1936),國民政府軍政部於南京龍蟠里成立「中央修械所」,但隔年因對日戰爭爆發而遷廠至湖南衡陽。

2. 民國29年(1940)擴充為「中央修械廠」,增設游動修理隊,住來於各戰區之間。

3. 民國32年(1943),「中央修械廠」改稱「兵工署第四十四兵工廠」。

4. 民國35年(1946),遷廠至青島及濟南,接收日軍廠房及裝備。

5. 民國37年(1948),第二次國共內戰局勢逆轉,濟南撤廠,設備機具搶運至青島。11月,自青島舉廠東遷臺灣,進駐至臺北市三張犁原日軍陸軍倉庫處,12月在臺復工。

圖1:聯勤四四兵工廠相片

資料來源:張天智里長提供

圖2:四四兵工廠廠徽

資料來源:張天智里長提供

上方左圖為四四兵工廠駐在信義區時的影像,右圖是四四兵工廠廠徽,其造型設計有兩種說法:

1. 「四」個圓點配上中間的「十」字,代表四十四兵工廠之名。

2. 廠徽的造型是模仿飛彈發射底部的噴氣口形狀,代表此處有在生產飛彈。

圖3:1956年(民國45年)信義區空照圖

資料來源:1956年(民國45年)美軍空照圖

 

圖4:現時地圖對照

資料來源:翻攝自Google地圖

四四兵工廠進駐,利用原本陸軍倉庫留下的建設和設備,很快規劃出廠區。與現地對照,約在今君悅飯店那塊區域是兵工廠的行政大樓。今寒舍艾美酒店附近是機械工廠,而寒舍艾美酒店下方屬火工廠。而四四兵工廠內的組織圖如下:

圖5:四四兵工廠組織圖

資料來源:特別感謝嚴長生里長提供資料,招嘉成先生確認後,自製圖而成

到了後期兵工廠要搬遷至三峽前,廠內組織有小小調整。首先是感受到品管的重要性,於是將品控室獨立出來,直屬廠長管理。另外就是政戰室也獨立於其他單位直屬廠長。除此之外其他組織並無變動。

四四兵工廠的主要生產產品包括:引信(M51A3、M500系機械時間、海軍5吋彈用MK54、MK83);火箭(275火箭、35吋火箭、工6A火箭、66火箭);火藥、手榴彈、迫砲彈(60、81)、槍榴彈筒等。後也有負責規劃生產雄風系列飛彈。

圖6:四四兵工廠出產之國造56式3.5吋火箭筒

資料來源:攝於軍史館

圖7:四四兵工廠製作之迫砲彈(60、81公厘)樣式

資料來源:攝於軍史館

到了民國65年12月,聯勤將旗下兵工廠改制,重新編號,兵工廠就改成「2」字頭的番號,於是四四兵工廠改名為206兵工廠。到了民國67年,206兵工廠內專案做飛彈的那個室被獨立出來,另外在廠區內找場地,稱為208兵工廠。

最後在政府考量城市發展的情況下,臺北市政府補助了一筆十七、八億的經費,讓兵工廠去買地、遷移、買新設備。於是自民國67年起,當時的206兵工廠開始陸續遷移到三峽的新廠區,到民國69年遷移完畢,但當時在廠內的208廠一開始並未遷過去,而是暫駐在今陸軍後勤學校技術訓練中心,直到民國73年4月,208廠才遷至三峽與206廠合併為中山科學研究院飛彈火箭製造中心,改隸屬中山科學研究院。有趣的是,原本改稱「2」字頭的番號是為了保密,避免讓人看出這設施是在做什麼的,但合併後反而大剌剌地表明是「飛彈火箭製造中心」。後來在各方壓力下才改為系統制造中心。

圖8、圖9(由上至下):四四兵工廠位置現景

資料來源:自行攝影

圖10、圖11(由上至下):此景為今捷運101/世貿中心站3出口第一銀行旁的步行小路,據張天智里長所言,此路應就是當時從四四南村進入四四兵工廠的道路

資料來源:自行攝影

四四兵工廠在當時的信義區不只是個單純的軍事設施,與它緊密連結的廠區員工、居住在四四南村、西村、東村的家屬,生活上都與兵工廠相關。以下介紹幾個與四四兵工廠相關的小故事:

1. 養生送死一手包辦:

當時四四兵工廠的員工結婚時,廠會送員工一個櫃子,一張床,跟一個桌子。當時是用原木來做,外表不算美觀,但是耐用。而當有員工過世,則會送一個大木箱當棺材,甚至於兵工廠在六張犁有買墓地供員工下葬,真的是養生送死都照顧到了。

2. 四四巨龍:

在民國53年(1964)時,為響應國防部提倡民間藝術號召,四四兵工廠做了一條共四十四節,需四十五人操作,兩百多尺的巨龍。除了國慶日會演出外,春節時還會由廠長點睛後出發去眷村表演祈福,其操作者大多是四四兵工廠員工或南村居民。後四四兵工廠遷移,四四巨龍也隨之消失在信義區,據聞巨龍目前被收藏在新北市鶯歌的聯勤汽車基地勤務廠中。

3. 煙火製作

在1960年代,因四四兵工廠是負責製造火藥引信類的兵工廠,故煙火施放也成為四四兵工廠的業務之一。當時包括國慶、過年等節慶,一年要施放個三、四次。放煙火地點除淡水河邊,還有到澄清湖、西子灣、阿里山等地。最早放煙火因技術不精,沒什麼花樣變化,後來才去日本學習煙火樣式逐步改進。到1984年後,煙火業務才改由202和204廠負責。對照現在的信義區乃是跨年煙火的施放地,沒想到其實數十年前,這裡就是臺灣製造煙火的地方。

圖12:兵工廠廠長趙學顏為四四巨龍畫龍點睛

資料來源:張天智里長提供

圖13:四四巨龍於國慶演出

 

資料來源:張天智里長提供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