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3.四四南村、四四西村

作者:羅琪承

 

信義區軍事設施四四南村、四四西村基本資料

設施名稱

四四南村、四四西村

建物類型

眷村

設施所屬

國防部聯勤總部

建立時間

南村建於1949年(民國38年),為全臺第一個眷村

西村於1950年(民國39年)開始建設,1951年(民國40年)完成

位置範圍

南村為今信義區景新里處

西村為今西村里忠駝國宅處(地圖粗紅線圈起處)

地圖

設施現況

南村部分保留為今信義公民會館

西村已拆除改建為忠駝國宅

搬遷或

改建時間

南村為1999年(民國88年)拆除,只保留部分建物

西村於1980年(民國69年) 拆除改建

現今影像

設施用途

眷村,居住用

四四南村的居民主體為士官、士兵及工人

四四西村的居民主體為軍官

四四南村是全臺第一個眷村,其所在位置在古大加蚋堡三張犁庄範圍。由於周遭地勢低平,附近多為農田埤塘,土質並不堅固。也因此每當颱風或豪雨來襲,村內常常會淹水。由下方古地圖可看出,早期此地的確是布滿農田與埤塘。

圖1:1898年臺灣堡圖─兵工廠及南村處

資料來源: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

圖2: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圖─兵工廠及南村處

資料來源: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

圖3:1898年臺灣堡圖與今Google地圖疊圖─兵工廠及南村處

資料來源: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與GOOGLE地圖翻攝

圖4:1898年臺灣堡圖與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圖疉圖─兵工廠及南村處

資料來源: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與GOOGLE地圖翻攝

圖5:淹水的四四南村

資料來源:張天智里長提供

最早在兵工廠上班的員工都是居住在四四兵工廠附近的技工。而兵工廠員工及眷屬都住在庫房內,以布幔為隔間生活。後來因空間小且人又多,居住環境惡劣,就在兵工廠外建了木造房屋,試圖解決員工居住問題。到了1948年,政府為了安置兵工廠的員工及其眷屬,於是在今信義公民會館的位置建造了四四南村。

四四兵工廠與四四南村間的關聯非常緊密。上文提到,兵工廠對員工「養生送死一手包辦」,而在教育托兒方面也有提供員工相關設施。緊鄰四四南村東邊的四四附小設立於民國38年8月1日,是由四四兵工廠專門興建給兵工廠眷戶小孩上學的學校。北邊隔著舊信義路五段是四四附幼,提供幼稚園的功能。早期這些學校教職員的薪水、水電費皆由兵工廠支付,而學校老師當中也不乏兵工廠的眷屬。

四四兵工廠員工雖不見得是軍人,但因工作內容涉及軍事機密,故受到國防部嚴格管理。此景象也反映在南村中的建物上,村內擁有防空洞、碉堡、消防池與自治會等設施。

圖6:早期的四四南村、四四附小與四四附幼之空間分布圖

資料來源: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,《四四南村保存區公共空間環境改造計畫:總結報告》,2000 年,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

圖7、圖8(由上至下):四四南村內的防空洞,現位在信義國小校內一樓梯平台下

資料來源:自行攝影

兵工廠與南村的聯繫不止於此,早期南村生活中的家庭用電都是由兵工廠供應,每天早上6點送電,到9點停電。上午11點再送電,到下午1點鐘停。下午5點時再來電,到晚上12點鐘停止。員工上、下班時則由兵工廠放音樂、敲鐘,指揮著全村的作息。而在眷村裡成長的第二代多半是從四四附幼起就是同學,加上四四附小的6年,故眷村裡的孩子幾乎全都互相認識。而出生時因為大家通常是一起去報戶口,所以孩子們的身分證字號多半是連號。雖然村內的生活如此規律,電力又有限制,但兵工廠和南村的人們仍然利用時間空間籌備話劇、放露天電影來當娛樂,在嚴格管理的軍事設施中帶來生活的實感。

在四四兵工廠遷到三峽後,周邊的四四眷村也開始改建。但因南村的居民並不具軍職,在拆遷案遭遇較多爭議而延後。直到民國87年,南村居民才全部遷出,搬進改建完工的世貿新城,而部分保留的四四南村房舍,則成為今日的「信義公民會館」。

圖9、圖10:四四南村內的話劇演出留影

資料來源:張天智里長提供

圖11:四四南村眷舍鳥瞰舊照

資料來源:國防部提供

圖12:四四南村現景

資料來源:國防部提供

四四西村與四四南村相同,是四四兵工廠所興建的眷村。但村內組成人口與南村有很大的不同,西村主要是安排給具有軍職之校官、尉官居住,也因此在踏查探訪中發現,早期西村與南村的居民似乎並沒有太頻繁的交流。

圖13:西村里區域圖,基隆路西側之西村里區域即為四四西村原位置

資料來源:翻攝自Google地圖

圖14:西村里平面圖

資料來源:嚴長生里長手繪

四四西村房舍是以木材、竹籬與瓦片搭建築而成,型式與一般眷村相同,為一連棟式的平房,一棟10戶、共28棟。早期西村沒有自來水設施,居民用水需至公共水管取水,房內也沒廁所,僅有村內的公共廁所,生活條件並不好。

四四西村的居民主體為軍官,不同於四四東村、四四南村由士官、士兵及工人所組成,加上西村的生活條件不佳,故在國防部推動眷村改建之時,四四西村被列為第一批優先改建的對象。1980年,四四西村正式拆除改建,到1983年時國宅落成。因當年四四兵工廠隸屬聯勤,故以聯勤駝徽為名,稱作「忠駝國宅」,而忠駝國宅所在之西村里,里名即源自四四西村之名。

圖15:1956年四四西村空拍圖

資料來源: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

圖16:聯勤所用之三峰飛駝藍底嘉禾旗

資料來源:嚴長生里長

西村在改建國宅之後,從原來的280戶暴增為忠駝國宅甲區312戶、乙區628戶、丙區530戶,共超過1400戶的戶數。也因此外地人口大量進入西村里,加上房價地價上漲、此處國宅轉賣後可獲得數倍現利、以及時間流逝,現在西村的原居民幾乎已散佚,西村里內也已看不到當年四四西村留下的蛛絲馬跡了。

圖17、圖18(由上至下):四四西村現景

資料來源:自行攝影

圖19、20(由上至下):此路口為基隆路一段364巷,當初從四四西村進四四兵工廠應是走這條路

資料來源:自行攝影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