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彭英芳米行

作者:羅琪承
在五分埔地區提到老店老商號,最知名的就是「彭英芳米行」這間百年老米店。「彭英芳米行」最早是在饒河街碼頭旁的「英芳米行」,當時在饒河街也是頗具規模的米糧行口,包含賣場、倉庫、輾米工廠,所占範圍幾乎是同排店家門面的五倍,米店工人曾多達四、五十人。
「英芳米行」的創辦人為彭江潭,後來一路傳至二代老闆彭添泉、三代老闆彭祥林、四代老闆彭炳義、目前經營者是第五代,彭炳義的長子彭長成。在第一、二代老闆時,米店並沒有冠上家族姓氏,只叫「英芳米行」。臺灣站戰後初期,臺海兩岸情勢緊張,政府誓言「反攻大陸」,三代老闆彭祥林擔心若發生戰爭,政府會施行米糧配銷,因此另外在五分埔今址申請了「彭英芳米行」行號,希望能增加配售額度。一開始先饒河街、五分埔兩地經營,後來索性結束了饒河街老店面,移往「彭英芳米行」現址全心經營。
「彭英芳米行」的米糧早期幾乎都是來自附近五分埔稻田,因為當時臺北地區的稻米產量幾可自給自足,雖然五分埔土地貧瘠,但因耕作面積夠大,仍可提供米糧出售,米店自然就地收購。到了後期,五分埔地區人口漸多,稻田慢慢被住宅取代,米行才改向雲嘉地區的米商進米。
彭家數代相傳,堅持賣米要憑良心,遇到窮人買米,更要儘量給人方便,也因此,彭英芳米行所賣的白米單價,每台斤都比市售小包的白米便宜一點。直到近幾年,因工資運費等人工成本漲價,以及各大超市、量販店大賣場的競爭,米價差距才逐漸拉近。但米行每個月仍有愛心民眾默默訂米,分贈市區內多家育幼院、慈善機構。
「彭英芳米行」可說是五分埔地區早期的代表店家,除了經營超過百年之外,向在地收購米糧也代表了早期五分埔的產業確實是以農作為主。雖然米行已不復當年的門庭若市,但仍有在地的固定客群,專門店舖來購買自己從小到大最熟悉的主食。
 
 
 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