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解說點04

信義路五段與基隆路口-東北角水池廣場旁(圖1)

信義計畫區發展歷程

圖1:解說點04

信義計畫區範圍約在基隆路一段、信義路五段、松德路、忠孝東路五段一帶,自1980年代開始進行開發,現已成為臺北市內的重要商業活動區域。臺北101、臺北市政府、臺北世界貿易中心等重要設施皆位於此,區內匯集眾多百貨商場、旅館、豪宅及大型企業總部,成為臺北市最為國際化地段,並由於發達的金融商業及企業總部林立,而有「臺北曼哈頓」別稱。

早期此區土地主要為國防部所有,四四兵工廠即座落於此,周圍不少眷村安置兵工廠工作的軍眷家屬。這些單位陸續搬遷後,依地區用途的不同,規劃成住宅區、商業區、文教區等,成為整個臺北的新都心。

民國60年考慮設置現代化的城市商業中心,區中心的設置一度選定在「營邊段」區域位置,惟後續被用來蓋中正紀念堂,因而更改了商業中心規劃位置。

根據前四四兵工廠鄭義波廠長所述,信義計畫區的規劃在1980年代前就開始有所討論,大概可追溯到民國64年甚或更早。當時對於存在著大片軍事用地,像是四四兵工場、聯勤重車廠(現信義計畫主要區域)有所討論,開始就土地規劃及利用與軍方展開交涉,信義計畫區最初構想於焉誕生。

民國66年3月臺北市完成信義社區都市計畫,報請行政院核定。隔年6月28日的第140次都委會通過「主要計畫」,確認信義計畫區的範圍及計畫內容,並明訂信義副都心為兼具「經濟」與「文化」的機能。

民國67年年四四兵工廠遷移至三峽。

民國74-83年為信義計畫第二期發展,此階段後期在政策的調整影響大於實質空間的呈現。當國際城市競爭開始發酵,為了更強化與國際接軌與配合,民國80年行政院所提亞太金融中心計畫,放寬對建築物的高度限制、強化商務與住宿的部分,自此時期信義計畫區開始轉向。世貿展示中心與貿易大樓興建後,本區吸引了更多外籍人士群聚,商務與住宿的要求隨之升高,信義計畫區邁向國際級的都市區域定位亦更加明確。

1970年代以出口貿易為導向,經濟快速成長,基於發展趨勢,政府規劃興建集商品展示、貿易服務、會議服務及旅館餐飲等四大功能的四幢建築物,構成一功能完整的四合一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建築群,分別為展覽大樓、國際貿易大樓、國際會議中心及君悅(凱悅)飯店,也自民國73年後於計畫區內逐一展現其風貌。

民國74-89年為第三階段發展時期,此期間公部門推出臺北曼哈頓城市意象,並提供許多優惠政策,主要針對面臨全球經濟不景氣時期、亞洲金融危機風暴的影響下,解決信義計畫區域開發遲滯的現象。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建築群、市府大樓、中信大樓、華納、新光等幾個建築的完工與推展,為此階段的城市空間開啟了新頁(圖2)。

圖2民國105年信義計畫區內一景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