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解說點002

松山家商門口(圖1)

永春陂與松山家商

圖1:解說點02
從集合點順著林口街前行,至松山路單雙號交叉口,左側松山家商方向為單號、右側往永春高中方向是雙號。從這裡可以觀察到地勢有高低落差,左側較低,此處就是早期「永春陂」的前緣。
根據文獻記載,永春陂又稱「頂陂」,康熙年代時約為五十公頃左右(約兩個中正紀念堂面積)的陂塘。乾隆年間,有一批福建永春人(即發展五分埔的五大姓家族)來此開墾,因而把陂塘稱為「永春陂」。他們將較淺處闢為稻田耕種,陂塘面積也隨之逐漸縮小。
傳說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期間,工作閒暇時常來到永春陂踏青泛舟(避暑勝地),對此處風景讚譽不已,可知永春陂當時應具有一定程度的蓄水量。之後,瑠公圳五分埔支線開闢至此,周邊區域納入水圳的灌溉範圍,陂塘的灌溉功能逐漸被取代,加上山開挖煤礦的煤渣、廢水等都流入陂塘之中,造成此面積日益縮小,後來只剩下約六公頃大小,到日本時代晚期就全部填滿消失了。在永春高中校門右側還有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所立「永春陂原址碑」,簡述昔日永春陂風光與涸竭原委(圖2、圖3)。
 
圖2:昭和14年(1939)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,由圖左側橫斜向右上延伸的紅粗線,就是瑠公圳五分埔支線的主幹線,位置約是現今的福德街,引用自中央研究院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網站

3:永春陂舊貌,引用自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專案簡報內容

國民政府來臺後,原來陂塘的這塊區域一部分作為松山家商前身「臺北市立初級商業職業學校」校地(1953年遷校至此),一部分則作為陸軍永春坡營區使用。
松山家商,原名為「臺北市立松山初級中學」,民國35年創校,專收夜間班,假松山國校(松山國小前身)教室上課。民國36年改制為 「臺北市立松山初級商業學校 」,試辦商業職業教育。民國40年,松山、太平老及西門四校合併為「臺北市立初級商業職學校 」,而改制為 「松山分校 」。民國42年新校舍興建完成後,遷入永春陂現址。民國43年10月奉准辦學獨立,並改稱「臺北市立松山初級商業學校」(圖4、圖5)。
民國54年8月停止招收初級部,夜間部改招高商,創辦五年制高商。民國58年2月升為「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商業職業學校」。民國82年增設室內布置科(今室內設計科);改名為「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」;同年增建經營大樓五樓,回收軍方借用的校地。之後,又新建綜合大樓,並改建新的大門於現今位置,形成目前的校園狀況(圖6)。
 
圖4:民國47年(1958)臺北市圖,引用自中央研究院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網站
 
圖5:民國56年(1967)年臺北市街道圖,引用自中央研究院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網站
 
圖6:松山商職校園現況Google空照圖
 
瀏覽數: